从1989年举办第一届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起,这是马鞍山第36次举办李白诗歌节,已成为一张闪亮的“文化名片”。
连续36次举办,有何深意?
01为何在马鞍山举办?
先来说说这场活动为何连续36年在马鞍山举办?
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马鞍山拥有千年诗歌的深厚积淀。
千百年来,李白的踪迹,为这里的山山水水平添了几分浪漫和仙韵,也使得文化灵气在此孕育。
周兴嗣的《千字文》、刘禹锡的《陋室铭》、王安石的《游褒禅山记》、李之仪的《卜算子》等千古名篇均成就于马鞍山;还有白居易、杜牧、曾巩等600多位诗人,雁阵般栖居于这片诗灵之地,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诗文。
“马鞍山已从昔日‘一钢独大’的钢城,走向经济繁荣、社会发展、人民幸福的现代化城市,打开了空间格局,深刻了文化内涵。”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、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感慨地说。
“印象中的马鞍山是一座钢城,来了之后才发现,马鞍山更是一座诗情画意之城。一座小城,讲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故事。”河南大学教授、央视《百家讲坛》系列节目主讲人程遂营说。
更重要是,马鞍山是文明长江的重要发源地、诗意长江的文脉繁盛地,而李白正是马鞍山的最大文化IP。
马鞍山李白文化园 资料图
从文化IP挖掘利用来看,怎样把文化资源变成城市符号,是催生马鞍山连续举办36届李白诗歌节的重要原因。每次盛会,线上线下数十万人次参与,真正把“诗歌的盛会”变成了“人民的节日”。
诗歌,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;节庆,是一种文化符号,将“诗与远方”有机融合,蕴含着国人的文化密码和深沉情感。
马鞍山李白诗歌节体现出了山水灵气,也展现出人文气息,更彰显出一种文化自觉。
从文化产业链角度来看,当“奔赴一座城”风潮兴起,以“节”赋能无疑是一个有效方式。通过造节引流,马鞍山化“流量”为“留量”,推动文化产业链发展,探索宣传、文化、艺术、旅游深度融合的大文章。
多年来,马鞍山持续深挖文旅资源,提炼特色元素符号,创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吸引力的节庆活动,从而明显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,推动文旅产业链快速发展。
长江不夜城 资料图
除了李白诗歌节,今年5月26日,采石矶长江音乐节吸引乐迷、游客、市民超5万人次,拉动文旅消费超1亿元。还有长江不夜城、采石矶半程马拉松、褒禅山半程马拉松……马鞍山借助自然资源和文化优势,不断构建新场景、“解锁”新玩法。
这些正是这座城市以文化赋能经济、以经济活化文化,用“人文之美”成就“发展之兴”的鲜活注脚。
借助李白诗歌节这一平台,马鞍山传承长江文化,与长江共生、共进,还为“长江文化”注入了全新的内涵,践行着“人民保护长江、长江造福人民”的真理。
接下来,我们再来说说本届李白诗歌节的一大看点。
02
9市聚首,为了什么事?
在2024李白诗歌节上,第二届长江文化论坛也将同步举办,犹如磁石般再次吸引全国各地长江文化研究界的专家学者。
时间回溯到一年前,盛夏时节的长江马鞍山段,江水碧澄、千帆竞渡,两岸绿意盎然、风景如画。
2023年8月11日,以“人民保护长江、长江造福人民”为主题的马鞍山首届长江文化论坛举行。来自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,深入对话,共谋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的发展路径。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,仍让人记忆犹新。
相较于2023年首届长江文化论坛,2024年的第二届长江文化论坛“提档升级”,由安徽省委宣传部指导,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、中共马鞍山市委、马鞍山市政府主办,安徽省内长江流域的合肥、滁州、马鞍山、芜湖、宣城、铜陵、池州、安庆、黄山9市联动共同举办。
9市聚首,为了什么事?
第二届长江文化论坛将继续围绕“人民保护长江、长江造福人民”的主题,讲好长江文化故事,发挥长江流域地市合力,推动安徽长江流域宣文艺旅深度融合发展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(安徽段)建设,促进文化事业、文化产业、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。
据了解,今年的长江文化论坛期间,将开展“一句话推介一座城”活动,通过一段视频,一睹安徽省长江流域9市的风采。
届时,安徽省长江流域9座城市将联合发布文旅融合发展倡议,同饮一江水,共下一盘棋,以长江为纽带,以文化为支撑,深入推进宣文艺旅深度融合发展,进一步提升安徽气质、刷新安徽颜值、带来长红流量。
但这不仅是一个盛会,也是一座城市的节日,更将为马鞍山带来了持续的人气与“流量”。
03带来了什么?
36年来,诗歌节与马鞍山共成长;
36年来,马鞍山与诗歌节共进步;
36年来,节庆与城市“双向奔赴”,不断书写着拔节向上的篇章。
因为李白与李白文化,当涂民歌、千字文文化、姑孰画派、螃蟹文化等多个文化品牌创生,文旅项目研发快速推进,一个更加多元立体的“李白”正在被解读。这对提升马鞍山的文化地位,扩大马鞍山的文化影响力,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。
如今在马鞍山,诗歌创作成为市民的日常,群众性诗社层出不穷,新生代诗人佳作不断,青少年经典诵读活动赓续不断。诗歌这个中华文化的瑰宝,在马鞍山得到了全新的阐释。
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、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查屏球评价马鞍山李白诗歌节说,其最大的成功之处,就在于保持了30多届的连续性,成为马鞍山的文化标志,其影响已超越一个城市范围,并且影响力还会越来越大。
马鞍山薛家洼生态园 唐焱 摄
另一方面,诗歌节不仅传承诗仙风骨、传播诗歌文化,还促进交流合作。
打开诗歌节的时间坐标,诗歌节经常与项目推介、签约结伴而行。以诗为名,不限于诗,城市的文旅产业发展得到了大跨步发展。
2020年10月,马鞍山以第32届李白诗歌节为契机,在南京举办了一场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推介会,重点推介以采石矶、薛家洼为代表的优质文化旅游资源,逐步成为长三角特别是南京地区游客心中的网红打卡地。
连续36届的发展,让这座城市浸润在浓浓的诗意中,市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学修养得到了不断提升;马鞍山的城市文化内涵和品牌效应得到不断提升。
明天,第36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将盛大开幕。以诗为媒、业态融合的20多项活动,将进一步深度挖掘马鞍山厚重的诗歌文化底蕴,塑造马鞍山文化IP,助推更多的马鞍山文化地标“出圈”。